|
|
|
|
当前位置:首页 >> 博客日志 >> >> 正文
关于手绘的基础 |
添加人:xinzhuzhang2632121
添加时间:2006/10/26 16:20:05 |
|
钢笔画的造型基础
一、造型基本功的内容
造型艺术在基本功的内容方面有共同的要求。广义地讲分“内功”和“外功”,二者缺一不可。所谓内功指的是思维方法、真挚的情感、经历、学问等等,它属于修养范畴。所谓外功指的是精湛的技艺、手法,它属于专业技能范畴。酷爱艺术,钻研精神,严肃诚实的工作态度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首要前提。
二、钢笔画的基本功
线条是钢笔画主要表现手法,如何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巧妙发挥,是钢笔画的主要基本功。 1. 线条 钢笔是表达线描的工具,对线条必须赋予“质”的属性。通过运笔动作变化,如:顺逆、转折、疾徐、顿挫、颤动、精细、连断、方圆、虚实、光毛等,以表现对象的力感和美感。这是钢笔画在形式美感方面对线条质量的基本要求。 2. 排线 排线主要在形体块面中制造明暗层次,通过排线的多样变化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因此,要研究排线的韵律和节奏:诸如疏密、粗细、交叉、重叠和方向等变化所产生的画面美感。 3. 概括 钢笔画是素描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不能像铅笔画、木炭画那样可以自由地层层添加、反复修改来再现物体细微的明暗变化。要把眼见画面丰富的明暗转为运用钢笔排线来表现,惟有进行艺术处理,概括相邻的层次,而又能画出与自然调子相近的对比关系来表现形象。也就是说,减少(甚至忽略不计)相邻面及周围面的明度层次,从而充分体现清晰峻锐、质朴明净、黑白分明、简洁概括的画面特点。 4. 工具运用 各画种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表现技巧和特殊魅力,关键在于专业工具特殊性能的运用与发挥。为此要做大量的练习,使眼、手在脑的指挥下,每一笔都充满着感情的流露,手中的工具就会成为你身心的一部分,笔尖就成为你手指的神经末梢,十分灵敏而精确。感情的起伏、手法的微妙变化就能在笔尖上反映出来。
钢笔画的表现方法
钢笔画的表现方法基本上离不开线条画法、明暗画法和综合画法三种。 (1) 线条画法 线条画法又称线描,它是既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描写形式。在表现手法上舍去或削弱光影、明暗等对物象所造成复杂的关系,用线条表现物象与空间的交接边缘(外轮廓)、用线条表现这一面与那一面过渡或衔接(称内轮廓)。做到细心观察和体验,注意线条的来龙去脉,看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线怎样相交、怎样衔接以及上下、左右、前后关系。通过运笔快慢、顺逆、顿挫、圆转、方折,准确地表现出来。 表现物象的质感也是靠运笔的控制来达到。如运笔平稳,线条光洁,称实线,表示质地坚硬;运笔细而快,线条疏松,称虚线,表示质地轻软;运笔转折圆柔,表示软;运笔快而流畅,表示活泼;运笔慢而顿挫,表示稳固;运笔平稳、粗细均匀,表示严谨。 线条画法除了要注意运笔方法外,还要研究线条的组织方法。独线不成形,一条线画得再好只不过是条漂亮的线,不能反映任何形象,几条线在一起就应分清哪些是主要的,应该强化;哪些是偶然的,可以舍弃;有些虽是主要的,但从画面整体考虑可以减弱,使画面在线条分布方面有疏密变化,在物象与空间、形状与面积方面有大小对比。线条疏密组织方法没有一定程式,离开了描写对象的形体和切身感受,单纯从方法上寻找,不会得到满意的答案。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说“……要感觉到笔随形转这一原则多么永恒、常用常新。” (2) 明暗画法 三大面五调子是明暗变化的规律,由于各画种及其使用工具材料的差异,表现这一规律深入程度必然有所不同,尤其钢笔画远不如铅笔画、木炭画可以自由表现细腻的明暗层次,因此必须掌握概括的处理方法。 ① 明度递减白纸的亮度远远不及光源亮度,然而确可以魔术般地描绘出强烈的光感。这就是明度递减所产生的效果。如物体受光后产生受光面、灰面、和背光面,它们之间色调比例级差的关系为10:40:20;用铅笔、木炭笔描绘时可表现为5:20:10的色调比例级差范围;然而用钢笔表现只能达到2:8:4的色调级差程度,这在绘画中称明度递减,关系不变。钢笔画亦不例外。所谓看关系、画关系就是指的这个涵义,明度递减法对于色彩画同样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② 树立色平面观念。 明度递减作为明暗造型的观察方法,普遍适用于各画种。然而,用这方法去指导实践时还要树立色平面观念。即将实际所见的丰富明暗渐变,经归纳概括为几个不同明度的平面层,该平面层称色平面。通常分三个区域: a. 高明度的亮色平面区。 凡与高明度相近的均归纳在此区域(一般指受光部)。 b.中明度的亮色平面区。 凡与中明度相近均归纳在此区域(一般指灰面)。 c.低明度的深色平面区。 凡与低明度相近的均归纳在此区域(一般指背光部和投影)。 将复杂而丰富的明暗变化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这就极大地有助于作画全过程始终在整体概念的指导下深入刻画局部,在画局部时一刻也不脱离整体。法国雕塑家罗丹对作品的整体性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说:“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哪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整体是一切艺术之魂,没有整体意识,任何方法都画不出成功之作。 ③突出重点,分辨虚实。 作画最忌没有重点,不分虚实,处处详尽周到。因此,画前应明确你所感受到的对象美体现在哪里,并以此确定趣味中心(又可称表现中心或吸引中心),并把描写形式和方法都围绕这一中心。通常有如下三种处理方法: a. 趣味中心放在受光部。 运用增加亮色平面层次,减少灰色和深色平面层次。 b. 趣味中心放在背光部。 运用增加深色平面层次,减少灰色和亮色平面层次(亮色平面可以用留白来表现)。 c. 趣味中心放在中间灰调。 运用增加灰色平面层次,减少深色平面和亮色平面层次(亮色平面可以留白)。 为熟练掌握这一方法,初习者应多练习,可根据实物,也可选用照片,先用水粉黑色与白色在纸上绘制色平面稿,然后保持明度不变,再将其转化为钢笔线影调。 (3) 综合画法 在线条和明暗画法的基础上可以产生一种综合画法,大多数的钢笔画均采用此法。即在画面上以线条为主稍加明暗衬托,或以明暗为主加线条勾勒,故此法又称为线面结合的画法。这种画法能各避其短而扬其所长,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因此应用十分广泛。作者可根据个人爱好和当时的感受选定。具体应用时应将线面同步或交替进行,以免结合生硬。 画家必须重视技法的修炼,但不要为技法而技法。因为,学习技法不是目的,而是作为表达你对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并转化为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的手段。为此,就博采多闻,努力学习多种画法,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曾说:“许多画家的失败,仅仅是他们只接受一种画法,而指责其他所有的画法。必须研究一切画法,而且要不偏不倚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因为你将不会跟着某一个艺术家跑。”他又说:“应该做一切人的学生,而同时才能不是任何人的学生;应该把一切学到的功课化为自己的财产。”这应该是我们学习画法的同发点。
钢笔建筑风景画的基础训练
一、 线条 二、 排线 三、 几何形体的演变及规律 四、 形体结构与透视 五、 明度基调构思 六、 写生训练 1. 石膏立方体写生 2. 立方体、苹果切面体在不同光照下的明暗画法 3. 简单物体的写生 4. 不同颜色的立方体写生 5. 基本功的每日练习 (1) 包和鞋的专项强化练习 将生活中各种款式的包和鞋作为强化练习的内容,容易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包的造型优美,带子自然下垂,结构既统一又有变化,富有美感。 不同品牌、款式的鞋是一项有一点难度但又容易取得成效的练习,除了就表现一双鞋的尺码一致和左、右及材质的差异外,更主要需描绘出鞋带细部的穿插关系。 (2) 生活用品的写生练习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可画的物品很多,例如,厨房用具、文体用品、劳动工具、中西乐器、名类器皿等等。这些物体大都由造型设计师按人体工学原理结合使用功能和美的要求精心设计而成。对于这些习以为常的物品,当你细心观察并描绘出细微的特征后,就会发现其美的所在。这是训练辨别微妙差异和对比的敏感性练习,对于今后写生内容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奠定了基础。 (3) 手的专项强化练习 对手的写生是一项有趣而又有难度的练习。有趣的是不同年龄和从事不同职业的手,做名种动作的手都能传达细腻的表情和人物的性格,有难度的是手的关节多而灵活,不容易掌握,需要反复练习,这要有毅力。毅力是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正如古人有句名言:“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画手的练习就作为每日练习的内容之一,努力达到能凭记忆默画出来。正如音乐家要从“乐谱中解放出来”是同样的道理。 (4) 全身人物的速写练习 在练习画手的基础上接着画全身人物速写,经教学实践完全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能促进建筑风景画技巧的提高。练习方法应由静到动,由简到繁,练习多了作画的速度也会由慢而快。因速写的时间短促,画前须想好画什么,怎么画。画什么?画美的造型,典型的动态。怎么画?抓住主要的动态线和衣服帖在身上的线。突出重点,同时应该掌握重心转移的规律,下笔肯定有力,以最简单的手段获得最大的表现力。 (5) 临摹 对于每一位初学美术的朋友都会面临一个选择,从写生开始还是从临摹开始?这个问题从两方面去认识。在写生在要在二度的平面描绘三度空间的物体,需要发挥想像力,将这张纸想象为一个具有空间的窗口,在这个空间中画出的每一根线和每一块面都应像雕塑家在空间中塑造形体的感觉,因此,你的观察力、表现力在丰富的对象面前会创造出自己特有的立体感觉。在临摹别人的作品时虽然也训练了眼和手,但基本上是平面对平面的复制,是借别人的眼和手来观察对象、表现对象,永远也代替不了自己在艺术表现上的创造,因而很难获得独立作画的能力。 但是当你有了一定的写生能力后,以学习传统技法为目的的临摹也是必要的,因为优秀的传统技法都是前人学习自然的经验的结晶。我们应临摹前人作品中的精华,才能丰富和发展传统,使两方面的学习达到互相促进、互有补益的目的。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