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忍受几家装修公司近半个月轮番电话骚扰,盐城林小姐愤怒质问——
谁出卖了业主资料?
昨日,被几家装修公司电话折磨了近半个月的林小姐致电本报,倾吐了她的苦恼。林小姐几个月前在盐城市南城区科技大道附近的“×××花园”购买了一套住宅,尚未交房,也没有向任何装修公司透露过自己的电话号码,可就有“神通广大”的装修公司打来电话称:“听说您在‘×××花园’新置了住宅,我们可以为您提供服务。”
几家装修公司轮番炮轰,每天都有三四个电话打到林小姐的手机上。林小姐说,她因为公事经常要到江苏、深圳等地出差,手机处于漫游状态,一天几个电话打来往往浪费她10多元。林小姐后来“聪明”了,看到这些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拒接,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装修公司又展开“短信攻势”,频频往她的手机上发推销短信。忍无可忍的林小姐投诉无门,遂打电话向本报求助。
记者就此情况采访后发现,原来遭遇骚扰的业主并非只有林小姐一人。位于东城区银村路的某楼盘业主李先生也有此烦恼,一家装修公司半个月里给他打了六七次电话,要求去他家看看户型,帮他设计方案。李先生说,家装公司肯定是通过某种途径,付出了一定费用才拿到他的资料,他很担心家装公司会将这笔费用转嫁到他的身上。
记者了解到,有业主甚至接到过10多个家装公司“毛遂自荐”的电话,直至装修结束、准备入住时,还有电话打来,让人不堪其扰。
【记者调查】
卖资料抽成高达8%
“这种事不止发生在盐城”
一位有近10年销售经验的售楼员李小姐向记者坦言,她认为一旦有客户意识到自己的资料被盗就认为是售楼员所为,对她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人员来说是相当不公平的。“理智去想想,一个售楼人员掌握的客户资料在全部的客户资料中占的比重是很小的一部分。就算一两个无良从业者把资料泄漏出去,对于装修公司来说,也太小儿科了一些”。
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有多年销售经验的某楼盘销售经理说,其实,这种事不止发生在盐城,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深究这个问题,最终还要看一个楼盘所涉及的各个公司的自身约束力。从目前情况看,销售公司有一套客户资料,开发商方面也会有一套客户资料作为档案管理,而最后切入项目的物业管理公司也会有一套完整资料以备管理之用。业主入伙时也一样要登记资料,这些资料如果没有使用加密手段,就很容易被窃取。
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客户资料外泄一事,有些开发商认为非常无辜。
“一套资料二三百元买得”
记者打电话到家和装修有限公司求证的时候,其设计总监柯先生说,当天上午他还碰到一个业务员,自称是石龙某楼盘的售楼员,到他办公室卖石龙某盘二期业主的相关材料。柯告诉记者,该“售楼员”的资料做得比较全,100多个业主,包括座机、手机、工作单位都记录得很详细。柯先生说,除了上门兜售资料之外,他近段时间也经常接到一些向他兜售业主资料的电话,一套资料二三百元就能买下来。
随后,记者又打电话到另外一家装修公司求证。该公司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务负责人一开始就表示,他们没有购买过这些资料。但从朋友处听说过,业界一直都有这样的做法。在记者再三表示不会透露他们公司的名字时,他才承认他们公司也购买过这方面的资料。
记者询问他这些信息是从什么渠道获得的,他说通常是从售楼处获得。由于售楼处的信息大部分仅仅有客户的电话而且也不是很准确,所以比较便宜,一般花几百元就可以弄来。还有一些是从装修公司的业务员手中买下的,但这种资料很多公司都能买到,所以可利用的价值不是特别大。
他向记者表示,公司仅靠这些比较粗的信息是不行的,公司更多的是想办法从权威部门搞到绝对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房主名字、联系电话,又有房主的身份证号码、现住址和原住址、邮编等信息,而且一般不会卖给很多公司。获取这些信息光有钱也弄不来,需要大家都比较熟悉才能搞到。提供资料的人在楼盘内部职位相对比较高。他还说,交易的方式是按照交易额的比例提成,一般在5到8个百分点之间。
记者问,装修公司通过这种骚扰客户的方式能拉来客户吗,会不会引起业主们的反感?该负责人说,大多数人一听电话就很反感,但是现在盐城装修行业竞争相当激烈,你不做,不等于别人也不做。假如真有几个选择了这个装修商,与所付出的信息费比,他会觉得很划算。
【律师说法】
法律尚未完善
很难定罪
何镜清(江苏君政律师事务所主任):在国外,虽然个人名下的房产由房产局等部门公示,但联系方式等个人资料却属于个人隐私,如果开发商泄漏出去,就属于侵犯个人隐私。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尚未规定电话号码是否属于个人隐私,因为你的电话有可能印在名片上、也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透露给公众和开发商。此外,即使个人特定的电话属于个人隐私,但具体的损害程度也较难界定。如果业主不愿意自己的资料被泄漏,在买房时可以与开发商签订合同,约定不能透露自己的资料给第三方。
【消委会说法】
要增强自我
保护意识
邓国平(盐城市消委会秘书长):我们消委会曾经也接到过几个这样的投诉,消费者认为是楼盘的售楼处泄漏了自己的电话,但这些投诉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要和楼盘交涉、打官司有一套复杂的程序,而有关部门的监管也存在空缺,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取证比较困难,最后只能放弃投诉。但消费者还是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旦此类现象发生,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为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